首 页 | 时政要闻 | 政治建设 | 经济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建设 | 法制建设 | 政府建设 | 公开服务 | 民生工程 | 社会评议 |
城市聚焦 | 城市规划 | 城市建设 | 城市管理 | 城市交通 | 城市水务 | 城市供气 | 城市环保 | 城市房产 | 城市商业 | 城市医疗 | 防灾管理 |
县域经济 | 城区发展 | 乡镇建设 | 三农资讯 | 智慧城市 | 产业园区 | 城市旅游 | 文化场馆 | 重点工程 | 招商引资 | 企业资讯 | 港 澳 侨 |
内蒙古建筑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笔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近年来,该地组织实施了包括可移动文物普查、大遗址保护、古建筑维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等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内蒙古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1万余处,国保单位141处、区保单位31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多项。全区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50万件(套)。元上都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呼麦、长调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3项、国家级传承人42名、自治区级名录项目299项、自治区级传承人399名。
内蒙古还有3处贯穿东西的特殊大遗址——长城、岩画长廊和草原丝绸之路。该区境内7500多公里的长城占全国的1/3;有古代岩画5万多幅,东西绵延几千公里;还有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此外,内蒙古还命名了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6个蒙古族长调、呼麦传承基地。“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额尔敦毕力格说。
目前,内蒙古正在进一步探索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说话”,进一步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