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时政要闻 | 政治建设 | 经济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建设 | 法制建设 | 政府建设 | 公开服务 | 民生工程 | 社会评议 |
城市聚焦 | 城市规划 | 城市建设 | 城市管理 | 城市交通 | 城市水务 | 城市供气 | 城市环保 | 城市房产 | 城市商业 | 城市医疗 | 防灾管理 |
县域经济 | 城区发展 | 乡镇建设 | 三农资讯 | 智慧城市 | 产业园区 | 城市旅游 | 文化场馆 | 重点工程 | 招商引资 | 企业资讯 | 港 澳 侨 |
这个“五一”您在干什么?或许不少沈阳人都会这么回答:不是在婚礼现场,就是在去婚礼现场的路上。今年的“五一”小长假,2015年第一轮黄金“嫁期”如期而至,接二连三的“红色炸弹”让不少市民大呼钱包“hold”不住。可您是否知道,60年前,参加一次婚礼要随多少钱吗?5月3日,一纸已沉睡半个多世纪的婚礼礼单解开了答案。
回顾:60年前一出手就是10000元
当天,对婚俗已研究20余年的沈阳收藏家詹洪阁向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独家展示了一批珍贵的婚礼礼单,这些结婚礼单都是他从各地淘来的,这里面不仅可以看出结婚礼金在60年的变化,也能折射出百姓生活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这其中,一张1954年3月12日的结婚礼单,着实让记者吓了一大跳。记者看到,在一张长方形的红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随礼人的姓名和随礼金额。而随礼金额最少是5000元打底儿,随10000元的最多,随20000元的也有不少。
詹洪阁介绍,别看数目挺吓人,但在第一套人民币中,面值5000元的纸币也就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中的0.5元,而第一套人民币中的10000元则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中的1元。
他告诉记者,在建国初期,结婚随礼大部分都在5000元—10000元之间,能在婚礼中拿出20000元的算大户了。
渐进:“含金量”随改革开放猛涨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左右,第二套人民币开始流通,礼金的数字就不那么吓人了,参加婚礼时的礼金一般都是在3元—5元,个别还有2元钱的,能拿10元钱的算是非常罕见的。而到了70年代,结婚礼金已经涨到了5元—10元。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10元、20元在婚礼中已经拿不出手,50元—100元比较常见。
上个世纪90年代,沈阳的婚礼礼金已经100元打底儿,在婚礼中拿100元—200元比较常见。
而如今参加婚礼,200元已经拿不出手,除非本人不去且关系一般,如果本人去的话,通常都得300元垫底儿,500元比较常见。
对比:结婚礼金60年间竟翻了300倍
由此可见,从1元至300元,结婚礼金在60年间竟翻了300倍,远远高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而在礼金暴涨的同时,礼金在工资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渐被放大。以60年前为例,参加一次婚礼所掏的礼金,只占月工资的5%左右。
而如今,如果在婚礼中随500元的话,那么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能占到工资的15%左右,这对于一些工薪阶层尤其是月光族来说,烫金的婚礼请柬则成了“红色罚单”,实在招架不住。
原因:高物价、攀比心理拉高礼金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