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时政要闻 | 政治建设 | 经济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 生态建设 | 法制建设 | 政府建设 | 公开服务 | 民生工程 | 社会评议 |
城市聚焦 | 城市规划 | 城市建设 | 城市管理 | 城市交通 | 城市水务 | 城市供气 | 城市环保 | 城市房产 | 城市商业 | 城市医疗 | 防灾管理 |
县域经济 | 城区发展 | 乡镇建设 | 三农资讯 | 智慧城市 | 产业园区 | 城市旅游 | 文化场馆 | 重点工程 | 招商引资 | 企业资讯 | 港 澳 侨 |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赵婀娜)近日有媒体报道,转换成华侨身份就可以低分上名校:“花费四五十万元,去国外包装一番,之后以‘华侨生’的身份回国参加考试,就能以400分的低分圆梦名校。”
25日晚,教育部表示,会同国务院侨办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
根据中央有关侨务政策,为增进华侨青年对祖国的了解,维系他们与祖国的情感,1985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内地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联合招生单独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均与普通高考不同。
自2006年起,针对一些地方华侨考生报名资格造假现象,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措施,严格限定华侨考生报名条件,严格审核考生报名资格。经过治理,华侨考生报名资格造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近5年间,每年平均报名参加全国联招考试的华侨考生均不超过50人。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加大资格审查力度,对资格造假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切实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同时,教育部也特别提醒有关考生和家长,要警惕部分中介机构的虚假宣传,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