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展示
人员查询
网站导航
文化场馆

中国民营博物馆探索运营新路径

发布日期:2013/7/5  发布人:摘自新华网  阅读次数:70

      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30日电(记者邓中豪 张晨霖) 近年来,伴随着民间收藏热,中国各地民营博物馆勃然兴起。然而,许多民营博物馆运营并不顺利,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场地狭小等现实困难,许多博物馆在破产边缘努力探索新的运营方式。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原副院长赵榆告诉记者,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5座,其中民营博物馆456家,但考虑到很多私人设立的民营博物馆并未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真实的数字或许要大很多。

    赵榆认为,民营博物馆往往可以填补国有博物馆的收藏空白。民间收藏一般出于个人爱好,比如小人书、筷子、饭票、车模、小鞋等,这些东西表面上不起眼,但藏品一旦成了规模,都非常有价值。

    世界经典汽车模型藏馆(天津)馆长杨国发因收藏了3000件立体车模、上万件平面车模而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他告诉记者,收藏车模完全出于个人爱好,因为数量较大才开了博物馆。“至少在车模方面,相信没有一家国有博物馆能和我比。”杨国发说。

    同样出于爱好,天津祈年湾奇石博物馆馆长王长河用十余年的时间收藏了1500余块奇石,并成为中国观赏石一级鉴评师。

    尽管中国一直重视民营博物馆发展,2010年1月还曾由7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但由于各地落实程度的不同,许多民营博物馆因缺乏资金支持而生存艰难。

    王长河的奇石博物馆不仅免费开放,每个月还发放200份奇石文化册,全部资金来源于他自己开的一家饭店,一旦饭店亏损,博物馆也就开不下去了。而杨国发的车模博物馆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场地,很多物品无法展出,成了“仓库博物馆”。

    “现在民营博物馆开的多,关的也多,许多民营博物馆开一段时间就烧不起钱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物馆馆长说。其他一些馆长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苦衷,希望国家对民营博物馆带来资金支持。

    靠个人资金投资的民营博物馆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许多民营博物馆为了节约成本干脆不去注册的重要原因。但是,民营博物馆不能仅仅期待国家的资金支持,否则也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和存在价值。记者了解到,一些民营博物馆正在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全新的经营模式。

    山东一家楹联博物馆主动联系某大型企业进行挂靠,运转良好。天津一家以金融产品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则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场地,通过门票、冠名等获得收入。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认为,开设民营博物馆的税费成本和审计成本并不算太高,但对私人收藏者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减免相关费税,把民营博物馆纳入监管体系,这是国家在扶持民营博物馆中最需要做的事。”他说。

    赵榆表示,民营博物馆的丰富程度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它的兴盛需要国家、个体、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鼓励民间开馆,国家应当给民营博物馆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建立成长效机制;博物馆自身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吸引投资;而企业则应尽到社会责任,对产业对口的博物馆予以帮扶,互惠互利。(完)



公共评价
各地工作站
版权所有:政府工作报告网
Copyright©2011 www.jfgzbg.cn

网站声明/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加入我们/人员查询
ICP备案许可证:京IP备1001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