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展示
人员查询
网站导航
社会建设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如何面对后申遗时代?

发布日期:2013-07-08  发布人:来源: 中国文化报  阅读次数:714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如何面对后申遗时代?
2013年07月05日 09:04:32 来源: 中国文化报 0
  2013年6月22日中午,从柬埔寨金边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至云南红河,当地大批民众走上广场载歌载舞,庆祝申遗成功。红河哈尼梯田,也成为了我国首个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业文化遗产。近日,本报记者亲临现场,感受这一自然文化奇观的壮美神韵。
  伟大的大地雕塑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余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特征形成了哈尼梯田独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哈尼梯田的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其中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主要有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3个片区,82个村寨。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除了壮美的景观外,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哈尼梯田的奇妙之处。近年来,云南省多次发生干旱,周边诸多地区甚至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土地绝收的状况。但哈尼梯田却奇迹般地从未干涸。“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这四要素形成了自体良性循环。即使田里的水量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完全干涸。”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告诉记者。更有史料记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千百年来,其结构、内涵、环境等基本要素均无太大改变,传统的耕作体系至今还很活跃。
  泼水节、莫埃纳、库扎扎、火把节、新米节、埃玛突……悠久的历史,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卢文学,是云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寨子里地位很高,村里的祭祀活动、节庆活动一般都由他主持。在他看来,哈尼族的服饰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在申遗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祖先留下来的,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失传。”他说。  卢文学的心愿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将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长谭萍说。
  千年梯田不会被荒置
  元阳县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目前经营着一家名为“梯田人家”的农家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家乐去年的收入超过了7万元,相较于仅靠种田每年数千元甚至为零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和李正福一样,目前,元阳县已在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3个村寨设立了11户类似“梯田人家”的游客定点接待示范户。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或许会快速增长,食宿需求也将随之迅速增大,在旅游收益见效快和种田收入低的差距之下,当地老百姓是否还会继续安于种田呢?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就曾因种植收入低,很多当地年轻人离开土地,导致梯田面积缩减,围堰、灌溉系统遭破坏,在2001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在红河,很多年轻人也渐渐离开了土地,到大城市打工谋生。红河哈尼梯田的“农耕危机”似乎也日益凸显。
  然而当地人对这一问题却普遍乐观。“我们每年在祭祀祖先时,都要用自己家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李正福说,“如果借用别人家地里的粮食,祖先是不要的。”
  为了保护梯田并让更多的人留在土地上,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据了解,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鼓励群众种植一种红米,这种红米只能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梯田,富含微量元素,因产量不高,以前主要是家里食用。近年来随着红河梯田知名度的提升,这种红米的价格近已由原来的从每公斤5元左右攀升到20余元,在北京等大城市,精包装的红米甚至卖到了每公斤100元以上,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此外,梯田里养殖的鱼、鸭、黄鳝、泥鳅等,也因其“绿色原生态”的特质而受到诸多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当地政府还大力推广使用沼气、节能改灶、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优化梯田的资源使用效率,替代对生活用薪柴的需求,使得哈尼梯田森林和水系得到长久保护。
  努力破解生存和保护难题
  红河当地,存有大量哈尼族特色民居,因其外形酷似蘑菇而得名“蘑菇房”。蘑菇房,土砖墙、茅草顶,底层养牲畜,上层居住,夏天蚊蝇滋生,气味难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当地人拆掉了旧的蘑菇房,盖起了新的房子,有些寨子的蘑菇房甚至已经消失。
  牛倮普寨和阿者科寨,地处梯田的核心区外围,游客较少,传统村寨形式得以较为完善的保存,大多数房子都是传统的“蘑菇房”,寨子里猪、牛等家畜也大都采用传统的散养方式。记者进寨时,恰好遇到一头牛在寨子唯一的干道上悠闲地“散步”,牛的粪便就在路上,也无人清理。据当地人讲,很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愿意拆掉旧房子盖新房来改善生活环境。
  既要保护好哈尼梯田遗产,又要满足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当地政府面临着两难的局面。“哈尼梯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系统的、活态的遗产,当地群众就生活在其中。既然是活态的一定会变化,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因此保护难度很大。”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余剑明说。
  针对这一问题,云南省文物局特意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相关专家设计了蘑菇房改造的“样板房”。“设计外表保持了哈尼族蘑菇房的特色,也是茅草盖顶,内部又能满足水电气等各种现代化的使用需要。” 余剑明说,“目前已经完成的几处样板房的改造工程效果很好,有人愿意出几万元的租金把我们改造好的蘑菇房租下来开家庭旅馆”。
  为了鼓励当地群众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旧房改造,当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只要能按照统一规划方案进行改造的,政府均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使更多的民众留住在哈尼梯田和传统村寨,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生态环境保护、民众收入提高和旅游设施改善等多方面的共赢。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有关部门还在积极探讨突破传统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探索针对民居按照传统方式修缮的以奖代补政策、政府按比例投入引导资金等,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传统村寨民居外部风貌、改善内部条件,真正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提高生活水平。



公共评价
各地工作站
版权所有:政府工作报告网
Copyright©2011 www.jfgzbg.cn

网站声明/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加入我们/人员查询
ICP备案许可证:京IP备10013068